2020-08-08
浅谈次氯酸的四类制备方式
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中能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,主要是依靠水解产生的次氯酸分子来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. 溶液中次氯酸分子浓度检测难度极高,一般都是用检测有效氯浓度来推算出次氯酸含量。

含氯消毒剂溶液pH值<4后,溶液中的有效氯开始转变成氯气,当pH值<1时,有效氯将完全以氯气的形式存在,大量无法再溶于水的氯气逃逸,所以我们会闻到非常刺鼻的氯气味道。当含氯消毒剂溶液pH值>7后,溶液中的有效氯容易转变成次氯酸根,当pH值>13时,有效氯将完全以次氯酸根的形式存在, 所以我们会闻到刺鼻的烧碱味道。只有当含氯消毒剂溶液pH值在4.5~5.5时,溶液中的有效氯几乎都是以次氯酸分子的形式存在(>99%),使用时无色无味。然而次氯酸分子极易受光、热、有机物影响,分解生成HCl和活性氧,导致溶液pH值会随着时间越来越酸。假如使用期大于72小时,我们通常将制取的溶液pH值控制在5~6.5之间,以避免有效氯在存放过程中转化成氯气逃逸,降低灭菌消毒的效果。

——部分参考《GB/T28234-2018含氯消毒剂卫生要求》


电解水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

当常见的含氯消毒剂(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84消毒液、以次氯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漂白粉等)水溶液多为强碱性的.次氯酸分子占有效氯的比例不足1%,因此为了达到足够的杀菌效果,必须提高其使用浓度,  标识的有效氯往往需要达到250mg/L以上,有些甚至高达10000mg/L。这些含氯消毒剂中非次氯酸的化学成分占比太高,导致毒副作用也高,而高使用浓度又带来了更高的毒性。因此我们不断研究开发新型设备,以直接生产次氯酸分子占有效氯比例更高的含氯消毒剂—如直接生产出pH值5的微酸型含氯消毒剂,使其可以在相同甚至更短的作用时间下,仅以50mg/L就能达到1000mg/L传统含氯消毒剂的效果,做到快速、高效、无(或微)残留的预防性消毒。


四大类制备方式

  • 电解盐水膜分离制取次氯酸

    工艺:

    将浓盐水通过加药器,按比例添加到水体中,输送到电解槽中电解,通过隔离膜,分离出两种水:酸性含氯水(pH2~3)和碱性水(pH10~12)。

    特点:

    出水全部经过电解,液体渗透力强


  • 电解稀盐水和(或)盐酸制取次氯酸

    工艺:

    将添加了特定比例盐酸的浓盐水通过加药器,按比例添加到水体中,输送到电解槽中电解产生氯气并溶于水获得了次氯酸水(pH4~7)

    特点:

    出水全部经过电解,液体渗透力强


  • 电解盐酸产生氯气溶于水

    工艺:

    将不同浓度盐酸通过加药器输送到电解槽中,电解产生氯气,氯气溶于水形成次氯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,溶于流动的水, 稀释成微酸性溶液。

    特点:

    出水未经过电解,氯气溶解不完全容易泄露,不得使用含有机物水体,避免产生氯代物;另外,有效氯越高, 所制备的水溶液盐酸浓度越高,pH值越酸。


  • 次氯酸钠加盐酸混合调配制取次氯酸

    工艺:

    用多个加药器,将次氯酸钠与盐酸分别加入进水管路中,两者混合产生的氯气溶解于进水,通过控制加药比例, 获得酸性次氯酸水。

    特点:

    出水未经过电解,氯气溶解不完全容易导致泄露;控制原料水中的有机物或微生物,并注意除次氯酸以外的氯代物生成。


SOLXN水熊科技的技术团队通过自主探索研发,对传统电解槽工艺进行迭代升级,实现制备微酸性次氯酸水(pH5~6.5)和强碱性水(pH10~12),即便氯气与水体中有机物或微生物反应所产生的氯代物,也能在电解过程中被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