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0-01
浅谈国内不同电解方式制取次氯酸的比较
次氯酸作为一种高效,无(微)残留的含氯消毒剂,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,特别是通过电解法,而非化学混合法制备时,由于可以更好的控制原料的纯度,减少了“杂质”的存在后,次氯酸理论上是可以被作为更安全、环保的消杀产品来广谱的使用,是杀菌技术的方向和趋势。

试验背景

然而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不同电解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特性,难免会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存在一些问题。当下,对于不同原理的次氯酸发生器的正确认知,以及在传统工艺上如何去规范导入,则成了安全以及合理的使用次氯酸的最大难题。

当溶液pH值≈5.0,溶液中次氯酸分子占比达到最高

水熊科技


处理方式

  • 酸碱分离法

    所需原料: 氯化钠 

    制备原理: 将低浓度的食盐水连续输送到电解槽内,连续式电解,通过隔离膜,分离出两类水:酸性次氯酸水和碱性水 

    杀菌成分: 以次氯酸为主,现制现用时还含有微量臭氧、二氧化氯、过氧化氢等密封避光、常温保存 :45天衰退小于15% 

    环境腐蚀性: 氯离子含量低,金属腐蚀性小 

    优势: 原材料容易进购;连续出水浓度稳定,浓度调节范围广;出水pH值可控(5.0~7.0),与浓度范围无关;水全部经过电解后渗透性更强;碱性水具有去除有机物的效果 

    不足: 残留氯离子以氯化钠形式存在;电解同时产生的pH10~12碱性水,需考虑到碱性水的利用率;出水水压低,无法实现单机恒压稳流供水,输水距离短 

  • 混合电解法

    所需原料 盐酸、氯化钠 

    制备原理: 将添加了盐酸的稀盐水连续输送到电解槽中,连续式电解,直接产出次氯酸水 

    杀菌成分: 以次氯酸为主,现制现用时还含有微量臭氧、二氧化氯、过氧化氢等 

    密封避光、常温保存: 45天衰退小于15% 

    环境腐蚀性 :氯离子含量低,金属腐蚀性小 

    优势: 只产次氯酸水;出水水压与进水水压接近,单机可实现恒压稳流供水,输水距离长;连续出水浓度稳定,浓度调节范围广;

    出水pH值可控(5.0~7.0),与浓度范围无关;如出水浓度<30mg/L,电解原料不需要氯化钠,因此出水氯离子含量极低,使用后可实现无(微)残留,以氯化氢形式逃逸;水全部经过电解后渗透性更强 

    不足: 需要盐酸(属第三类易制毒物品),不易获得 

  • 氯气水解法

    所需原料 :盐酸 

    制备原理 :通过定量泵将盐酸输送到电解槽中,先电解产生出氯气,将氯气通入电解槽外部持续稳定流通的水,通过氯气的水解反应,生成盐酸和次氯酸 

    杀菌成分 :浓度低时为次氯酸(浓度10~30mg/L、pH值4.0~6.0),浓度高时以盐酸为主;当pH值<2.0以后,杀菌作用更多是在利用盐酸的强酸性,而非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

    密封避光、常温保存: 与溶液的pH值有关,pH值越低,次氯酸分解越快;当pH值<2.0以后,3天衰退率超过50% 

    环境腐蚀性 :技术失误时会导致盐酸直接通入水,导致氯离子含量极高;槽内氯气产量过高时,来不及通入槽外流动的水,则会逃逸到空气里;当操作人员明显感觉到刺激气味时,必须立即撤离设备现场;如空气中湿度大,容易形成“湿氯气”, 对周边的设施设备造成腐蚀 

    优势: 当控制出水溶液保持微酸时,只产次氯酸水;设备电耗低;使用后可实现无(微)残留,以氯化氢形式逃逸;设备可实现小型化开发,设备造价低 

    不足: 需要盐酸(属第三类易制毒物品),不易获得;残留氯离子以盐酸形式存在;输水管路等密封环境内有机物杂质较多时(包括微生物),容易与氯气反应产生致癌物质(如三氯甲烷);制水产能受进水流量影响较大,水流量过小时容易导致氯气反应不彻底而泄露;浓度越高,酸性越强,当出水pH值<2.0以后,次氯酸将无法稳定存在,大量转化成氯气,容易导致应用场所及水体内氯气含量超标严重.




食品生产企业内部实验,部分参考标准《GB28234-2011》。“FX”为氯气水解法制备的次氯酸水水样,样品“SX”为混合电解法制备的次氯酸水水样,“20”表示有效氯20mg/L,“200”表示有效氯200mg/L,本实验采用“革兰氏染色法”,

实验结果表明“FX20”有检测出革兰氏阴性菌,说明灭菌效果不彻底(此实验菌种为大肠杆菌)。

水熊科技

样品“FX200”pH值显示1.98,氯离子残留1005mg/L

水熊科技

样品“SX200”pH值显示6.71,氯离子残留137mg/L